今年的羽超联赛结束了,虽然10天的赛期显得有点短,虽然单循环的赛制少了几分激烈,但总体来说,各个俱乐部的运动员们都在这个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给大家带来了一次虽然简短但不乏精彩的比赛。看完今年的羽超,和大家聊聊我印象比较深的几个点。
首先是一流选手向顶尖选手进发的问题,先说结论,那就是一技之长能够让你成为一流高手,但成为顶尖高手要走的路一定是全面丰富。比如王昶/梁伟铿,在半决赛之前,两人的男双都是全胜,展现了作为一流高手的实力。但是半决赛面对纸面实力不如自己的李俊慧/阿山组合时,他们却输了,看似意外,实际上有一定的必然性。
半决赛第一局,王昶/梁伟铿用自己引以为豪的速度打得对方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这是他们能成为一流高手的杀手锏;但从第二局开始,他们突然发现速度提不起来了,主攻后场的李俊慧开始多次把自己“扔”向网前,抢出了很多机会,在面对追身球时不慌不忙打时间差,利用角度和节奏限制梁王的速度;阿山发接发环节突然的变速,加上重返青春般的后场连续强攻,让梁王一下子从第一局的进攻局面变成了之后的被动防守,而这样而变化,中间只隔了一个短暂的局间休息。
这场比赛的失利,对于梁伟铿/王昶为代表的年轻的一流选手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国际赛场,他们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初出茅庐之际利用自己的特长打出一片天地;但随着对手对自己的研究愈发深刻,针对性的战术限制也会随之而来。这个时候,你的一技之长很有可能发挥不出来,转而要去考察你全面丰富的方面。就像这场半决赛,后场实力突出的李俊慧展现了前场的抢网和封堵,以及中场的技术摆脱;近几年更多展示控球节奏的阿山拿出了速度和进攻的武器,这就是全面的表现。对于梁伟铿/王昶这样的年轻队员来说,这是值得学习的。至于3、4名决赛的失利,也是提醒他们心态上的全面和坚强,也是进步道路上要提高的。
第二个问题想和大家聊聊兼项,这次联赛兼项情况不少,甚至半决赛瑞昌羽球学院俱乐部出现了3人兼项,总共5个人打一个混团的情况。看网上大家讨论比较热闹的,就是何冰娇为代表的一个人兼多项的情况,不仅关注度拉满,而且从实战来看成绩还不错,那么是不是说明羽毛球发展到现在运动员一人兼多项的情况是可能的呢?
其实在国内比赛甚至国际青年赛场或低级别比赛中,运动员兼项的情况很普遍,一方面是团体赛的时候确实有队伍存在人员储备不是很充裕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给年轻队员更多实战的锻炼机会。这中间主要还是双混兼项比较多。我认为运动员兼项从体能角度来说问题不是特别大,像我们训练每天都7、8个小时,这种体能储备应对兼项每天两场球的强度还是比较自如的,所以兼项的难点最主要不在于体能,而是在于个人能力和打法的兼容性。
双混之间有相通的地方,但细分起来还是有节奏、线路、轮转等很多方面的区别,所以阿山这样在男双可以说登峰造极的运动员,到了混双赛场也有点手足无措。过去有很多双混都很出色的运动员,他们打法的兼容性、临场节奏的调整改变能力都非常强,这是要天赋的,所以随着现在比赛节奏越来越快,各单项研究划分越来越细,兼项难度也越来越大,能打好兼项的运动员也越来越少,因为这要求运动员个人能力、打法兼容性和临场转化能力都特别强。这种事强求不来,比如我觉得我男双打得还可以,但我这打法去兼容混双就不行。
至于单双兼项,我觉得就更难了,因为羽毛球发展到现在,单双打的区别已经很明显了,即便是同一个技术,单双打的要求都是不同的,所以像何冰娇这次羽超单双混都打的情况,不太会普遍出现在赛场上。我印象中在国际赛场见到单双兼项的而且打得还不错的只有俄罗斯的伊万诺夫,但那时候他是刚刚出道,等到锻炼结束开始冲击高峰的时候,就专攻男双了,这也说明现代羽毛球单双兼项的难度。
优秀原创稿件、个人简历投递通道:tougao@aiyuke.com
登录后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