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爱羽客特约作者:冯栋
陶菲克,一位来自印尼桀骜不驯的天才球员,一位被英国著名解说克拉克赞叹为"Master Class"的羽毛球艺术大师,其天马行空的反拍技术一直被球迷津津乐道,"Mr. Backhand"的名声不胫而走,在羽毛球历史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反拍技术一直是业余球友的难点,陶菲克动作标准,发力流畅,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本篇就让我们从多个角度赏析陶菲克的反拍中后场技术。
(1)高效流畅的步法
陶菲克多采用并步后退,以右手球员为例,左脚为启动脚,随后快速并步后撤,使身体先平移到位,这和正手位的后退步法十分相似,区别在于正手位先转身而反手位是最后一步转身,最后一步以左脚为支点,右脚自然跨前完成转身动作。
图一:红衣球员并步后撤,动作流畅有力,注意最后一步的踏前转身
这里有个细节,移动要根据来球速度进行调整,切勿移动过快变成了原地等球,应该把握节奏,利用好蹬地转身的力量,完成“脚”-“腰”-“肩”-“肘”-“腕”的一系列力的传导。击球完成后顺势右脚蹬地回动,快速投入下一拍。跟进速度在反拍技术中非常关键,没有良好的跟进,对手并不惧怕仅仅几拍的好球。
(2)协调细腻的发力
图二:红衣球员充分利用蹬地力量,以肘部为支撑点释放小臂内旋力
陶菲克的整体协调性和柔韧性非常出众,充分体现了羽毛球的优雅。上肢动作中,通过下肢产生的力量传导到肘部时,肘部成为了“炮台”,切勿以肩膀作为支点。此时手肘的稳定是发力的关键,之前内旋蓄力的小臂此时可以尽情挥击,将力量鞭打出去,整套动作一气呵成。除了身体力量的传导,陶菲克的手腕手指力量也运用自如,手指的拧动力量是他控球的关键一环。
(3)丰富多变的线路
陶菲克的反手后场出球隐蔽,与他的正手一样有很好的欺骗性,这也得益于其手指力量的充分运用,通过手指控制拍面角度,增加击球力度,陶菲克打出了精准多变的线路,其中反手直线抽杀如同网球天王费德勒的单反直线穿越球,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绝招!
图三:经典反拍线路组织,陶菲克快速抽击中路追身,打个措手不及!
各种大斜线也是信手拈来,弹后场和斜线劈吊都是一绝。此外,我们也可以留意他中路小斜线的运用,这个角度的平抽球比较靠近对方肩部、肘部等令人难受的位置,可以增加对方回球难度并限制回球角度,无论是用于过渡还是突击都往往收到奇效。
(4)敏锐的反手嗅觉
以前时有疑惑:从技术上讲,专业选手的反拍技术都是千锤百炼,但为何陶菲克显得如此突出?再三思索下,感觉突破点在于其对反拍的运用思路。
陶菲克把反拍作为衔接和组织进攻的有效手段,克服“反拍被动”的常规思路,突出主动意识,把反拍从“过渡性”提升到“进攻性”的层次,这是特别关键的心理准备。
图四:红衣球员巧妙捕捉对方平高球,主动运用反拍打出直线穿越球,非常精彩!
通过反拍技术的运用,陶菲克达成一系列战术目的:
1、运用反拍技术加强连贯速度,因为大幅度的扭腰击球会导致动作还原相对缓慢,把握时机,通过正反手结合对对手产生持续的压迫;
2、缩小移动范围,减轻腰部负担并节省体力;
3、运用反拍弹击后场或斜线回球破坏对方网前跟进等。
陶菲克反手弹对方底线
因此,陶菲克的反拍是“理性”的选择,而不是简单的“秀操作”,这样才会有稳定、良好的效果。
最后谈谈伤病:很多球友在练习反手时,往往会因为移动不到位或急于发力导致过度使用肩膀和手臂力量,容易引起肩周炎等运动疾病,这也是本人的切身之痛。因此,练习时应着重把步法和准备动作先做到位,形成肌肉记忆后再加强发力练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望与君共勉,期待大家多多留言交流!
彩蛋:绽放笑容的陶菲克体现充满孩子气的一面。
本文系爱羽客羽毛球网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优秀原创稿件、个人简历投递通道:tougao@aiyuke.com
登录后可评论
不说陶菲克,本人偶然一次记得用手指,在极其被动下反拍弹后场,让对面的的扑网变成作茧自缚,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希望剖析技术来提高我们业余球友的反手能力和欣赏能力。^_^
这IP~23333
这IP牛X
哈哈哈,我最早是04年奥运会听到克拉克讲的master~
雅典奥运会男单决赛的解说是他吗?
抱歉,看了视频是克拉克的男搭档说的~记混了~不好意思~^_^
女生的话,如果您是后场反拍能多次回球到对面后场,那真的不能怪别人悟性差了,您已经是有比较高水平的了。
脚步到了都能打过去,不是力量的问题
非常厉害,佩服楼主
谢谢支持。探讨下:1、手指力量确实非常重要,但是力的传导才是基础,肘部是炮架,强调稳定而不是带动,如果说带就脱离文意了,肘部要“定”,“带”就容易出现网球肘。2、感觉好像我们看的是不同的部分,根据动图和个人实践,启动为并步是清晰的,至于最后一步转身,文中所述右脚自然踏前确实也可理解为交叉步,不过作为步法的整体讨论,还是并步为主,和正手位并步原理是一样的。3、本文目标是讲解一些要点或者思路,也是想写出特色,毕竟纯动作类教程还是不少,而且通过实践,一些线路变化也可以引入实战,有启发意义。4、练习建议很中肯,特别是击球点和步法的配合是最大难点。
作者回复如下:谢谢支持。探讨下:1、手指力量确实非常重要,但是力的传导才是基础,肘部是炮架,强调稳定而不是带动,如果说带就脱离文意了,肘部要“定”,“带”就容易出现网球肘。2、感觉好像我们看的是不同的部分,根据动图和个人实践,启动为并步是清晰的,至于最后一步转身,文中所述右脚自然踏前确实也可理解为交叉步,不过作为步法的整体讨论,还是并步为主,和正手位并步原理是一样的。3、本文目标是讲解一些要点或者思路,也是想写出特色,毕竟纯动作类教程还是不少,而且通过实践,一些线路变化也可以引入实战,有启发意义。4、练习建议很中肯,特别是击球点和步法的配合是最大难点。 首先作者和我一样是很热爱羽毛球的朋友,讨论问题很真诚,谢谢。既然是朋友,我就直说自己的感觉了,从文章和您的答复看,您对反手,特别是陶子的反手的技术理解还不太适合写这种文章。文笔倒是不错,你提出要讨论的问题,我只说一个吧,羽毛球技术的发力的灵魂是鞭打,脚是起点,拍是终点,之间是力量的传导,至于发力的平台不必拘泥于什么炮架,根据需要和能力,肘可以做平台,腕也可以,腰也可以。关键是根据当时的情况自己能最有效的控制到什么平台来传输到拍面。
感谢评论!您也是热爱羽毛球的人,说得非常好,羽毛球的精髓是鞭打,而且发力确实因人而异的,虽然接受专业训练的人不多,接受反手训练的就更少了,但我们总能看到有些人用看似不标准的动作打出很到位的球,这就是好球啊!好比篮球投篮,进了就是硬道理。作为教程类文章,一般聚焦在了规范操作上,而动作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发力。比如反手的发力,如果用肩做炮架,挥臂动作过大,不利于鞭打,而如果单纯用手腕,则发力难度太高,而且控制起来更为困难,所以在步伐到位的情况下,一般用肘作为支点是有依据的选择。那如果非常被动,没有出手空间了,当然如仁兄所言,管他什么肘、腕,回过去先啊!而且如果腕力够,说不定还能打出出其不意的效果!谢谢指教~^_^
哈哈哈,被你发现了~欢迎讨论~
对的,所以强调步伐和身体的协调,我个人练习的时候费了好大的劲才抓到点,而且是以赛代练,没有专项训练,进度更慢,肩伤也是那时落下的~
其实反手的动作分解或教学有不少,本篇是从实际经验出发,希望是起到启发性作用,所以更多聚焦是部分细节或战术安排,一方面体会陶菲克的强大,另一方面也给业余球员提供参考。我们成为自己打球圈子里面的“陶菲克”就行了,事实上我们也是在自身所处层次内对抗,比如说我是初学者,企图和业余顶尖对抗是不可能的,他们纯反手就能干趴我,但是他们敢用纯反手对抗同是顶尖的人吗?不能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文章有所体会,然后实践,某些时候豁然开朗了,就会有另一番天地了~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