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羽客羽毛球网特约作者:胡景期
关于“一人执裁制”,相信参加过诸多业余赛事的球友们一定对此有所了解,而作为一名羽毛球国家二级裁判员,平时参与执裁的赛事主要以业余赛事为主,而这些赛事基本在半决赛阶段前均采取“一人执裁制”,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它。
羽毛球比赛当中的裁判员具体分为主裁判、发球裁判、边线裁判(这里主要分为边线裁判和底线裁判),有的比赛还设计分员,现今最后一个比赛基本不设。不同级别的比赛要求的裁判人员人数不同,顶级赛事的裁判员则是按照最高规格来配置,一场比赛设10名边裁,即场地的每一条边界线各有一名司线员。所以,一场比赛中最多会有12名临场裁判人员,即10名边线裁判,再加上1名主裁判和1名发球裁判员。那么最少需要几名裁判员呢,那就是“一人执裁制”,即整场比赛只有一名裁判员。
其实,“一人执裁制”是目前业余赛事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临场执裁方式。具体来说,一人执裁制并非场上没有发球裁判、边线裁判,而是主裁判、发球裁判和边线裁判均由场上一人担任。一般情况下,场地边不设裁判椅,裁判员都是站着执裁。在这样的条件下,裁判员的视点低、视角窄,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场裁判员的执裁难度和强度。下面结合个人本身的一些临场执裁经验,谈谈关于羽毛球场上“一人执裁制”的一些看法。
在“一人执裁制”执裁规则下,临场裁判员们往往是身兼数职,因为裁判员在比赛中在不同的阶段要注意场上球员发球以及最终死球前球落点的判断,即一人执裁时要学会在场上灵活的进行自身的角色切换,比如运动员准备发球时,你要有意识的注意发接发双方队员的动作,此时你在场上扮演的就是发球裁判的角色;而当球即将成为死球时,你的注意力则会集中在球的落点上面,迅速地在脑海中做出“界内”、“界外”的判断,并果断将自己的判罚用语言或者动作表达出来,此时在场上扮演的角色便是一位边线裁判的角色。因此,这就需要临场裁判员掌握一定的技巧,来克服场上不同角色切换的困难。其实个人在临场执裁过程中,就出现过一时“卡壳”的现象。
“一人执裁制”最大的难点便是临场裁判员关于落点的判罚,即场上角色切换为边线裁判时,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裁判员一般站立在场地中场边线位置,其所处位置与各条边界线都有角度,没有哪一条线是正对着的裁判员的,因此一定要会能够准确的“抓角度”。抓角度不是指通过移动身体,使得视线正对准界线,那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求我们学会以立体的角度来判断,避免受视线错觉的影响,把实为界外的球误判为界内球,所以在判断这个球是否出界时就必须从立体的角度来考虑,否则可能会成为误判。
不过即使是从立体的角度来判断,最关键的也是你能不能准确地抓住羽毛球落地一瞬间的落点。这就要求裁判员集中注意力,盯住球,视线与球同步,抓住球落地瞬间的落点位置,准确判断界外或界内(包括压线)。只有你眼睛的视线与羽毛球达到同速同步运动,你看到的才是一个完整的羽毛球,才能抓住球落地瞬间的落点,做出准确的判断。只要你稍不留神,视野里呈现的就是模糊的一片白色,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考虑到立体的角度,也很难判断这个球是否出界。
其次,“一人执裁制”时,临场裁判员对界内外的判罚是最后的裁决。所以,对界内或界外球的宣报,要迅速、果断,一气呵成,你的任何一点犹豫不决,都可能会让场上运动员抓你的“小辫子”,这在之前的文章中就有提到过,其实这也是场上裁判员与运动员之间“斗智斗勇”的一种表现。
诚然,临场裁判员对界内外的判断是非常有难度的,即使是大赛设置的边裁都有出现误判的情况,一人执裁时,特别是远端的边界线,有时视线被遮挡,有时确实看不清楚。这时不要武断,不能乱蒙,更不能受运动员、教练员或场外观众的影响,应实事求是地表明没有看清楚。这时,如果双方没有异议,就按照公认的界内或界外执行;如果双方意见不一致,一方认为界外,另一方认为界内,则宣判“重发球”。
当场上角色切换为主裁判的角色时,这时候一定要学会用视线的余光观察,裁判员的视线在死球之前务必要始终盯住球,如果你能清楚地看到双方运动员的每一拍球是打到球拍的哪个部位,那么,对于球轻擦运动员的身体、球拍或者球已触地、运动员回击地面反弹球等违例就不会出现漏判的情况。同时,对于网前违例的判罚要特别仔细、慎重。运动员在网前扑球,或近网挑后场球时,裁判员的视线不要马上离开网前,而要用余光注意球的去向,对于“触网”要准确判断出是违例,还是已经死球在前。在“一人执裁制”羽毛球比赛中,网前的判罚也是引起争议较多的,这对于裁判员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最高的要求当然是明察秋毫,始终保持百分百的专注。
当场上角色切换为发球裁判员时,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基本上,业余比赛对于发球的判罚,除非是场上球员提出了异议,一般在业余赛事中对于发球的判罚是持一个相对宽松的判罚尺度,当然,赛会如有提出要求则另当别论。当然,如果到了一定的级别,比如全国业余赛事,对于双打中屡次有过腰嫌疑偷袭对方并得手的时候,会在其连续发球得后,适机对场上发球运动员提出“警告”,如果再犯,则按照“发球违例”判罚,一般情况下,球员在“警告”过后还是会规矩不少的。场上运动员发球时,在执裁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第一、如果运动员发平快球,或看似发近网球却突然发力挑发后场球时,要特别注意发球员是否有过手、过腰及假动作(发球动作不连贯)等违例。最新规则对“发球过手”做了修改,具体要求是:在发球的时候,在球与拍面接触的瞬间,球拍的顶端没有明显的向下,拍框没有明显低于手部,这就会被判为“过手”违例。如果是肘部没有提起,击球点与身体离的而有点远,再加上横扫的动作就很容易发生“过手”违例。取消了原规则中后面的一句话:整个拍头明显低于发球员的整个握拍手部。也就是说只要球拍杆不是指向上方或水平的,就是合法发球,这样看来有关发球过手违例的规定明显放宽。裁判员在执裁时应注意,有的运动员在做发球准备动作时,拍杆明显指向下方,在做击球动作时,手腕下压,拍杆向上转,击球时有一个明显的翻腕动作,在击中球的瞬间,拍杆已经指向上方。对此种发球一定要判,特别是在发平快球时。
第二、场上尺度把控很重要。对明显的发球违例,要及时及早宣判,不要开始时不判,心里想着再观察几个再说,等打到局点、场点或平分时,再去判,那样的关键比分去判只会让场上的局面被裁判员打乱,就是之前那篇文章所提到,可能会因为这样的关键球判罚,而最终影响场上球员的比赛结果。特别是不能等对方运动员提出异议,再去判,那样只会让你陷入被动,带来一些没必要的麻烦。当然,对不同级别的比赛,掌握判罚的尺度也不同。基本说来,个人所参与的业余赛事执裁过程中,对于发球这一块的判罚还不是特别严格,当然有的裁判员掌握得比较好,也有的裁判员判得松,还有的年轻裁判员判不出来,或者是不敢判。所以对于一次比赛,还有一个总体执裁尺度的问题,即比赛裁判长对于比赛执裁发球这一环节有无做出严把关的要求,这也是很重要的。
“一人执裁制”在业余赛事中采用较多,作为一名亲历者,临场执裁一天下来确实比自己平时上场打球都要累,但是有一点值得欣慰,就是执裁过程当中往往不会因为裁判少,而引起场上运动员过多的投诉。当然,这并不是因为临场裁判员判罚出错少,而是源于我们广大场上运动员的理解和支持。
相信看完这篇文章的您,大概对于羽毛球场上的“一人执裁制”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最后想说的是,无论您曾经是一名场上的裁判员,还是场上的运动员,只有我们彼此都十分熟悉彼此的定位,熟知游戏的具体规则,我们才能够更好的享受这项运动带给我们的欢乐,虽然说竞技运动是残酷的,场上的双方势必要杀出个“你死我活”,但是运动员和裁判员之间的那种和谐、友好的关系,一定是保证一场比赛圆满结束的重要因素。
优秀原创稿件、个人简历投递通道:tougao@aiyuke.com
登录后可评论